当人工智能进入公众视野,艺术家们开始思考,它究竟代表着可供探索的新沃土,还是人类艺术家的终结?艺术家是否会被机器所取代?
伦敦大学金匠学院(Goldsmiths,University of London)教授、数字艺术先驱威廉·雷森将一场名为“跨越六十年:人工智能的创意之火”的展览带到泰康美术馆,试图回答这个疑问,这也是迄今在北京举办的首批大型创意人工智能和机器人艺术展之一。
从1987年开始,雷森就以艺术家的身份在英国IBM科学中心与他的搭档、科学家史蒂芬·托德开启关于科技与艺术的合作,他记得,当时的电脑还很大,IBM办公楼下是一间巨大的机房,里面都是老式计算机。从那时候起,他们就开发出一套编程语言,用算法模拟自然界。
37年后的现在,根据那个最初算法绘制自然万物的灵感,变成了呈现在观众面前的《人类变异体Azure》。一走进展厅,这件庞大的3D动态艺术作品就紧紧抓住观者视线,Azure实时摄像头捕捉观众的身体和动作,并将这些动作通过程序,实时大批量地生成动画。孩子们发现那些不断变化的三维动画会跟随自己的动作而变化,在大屏幕前奔跑跳跃,让自己成为作品的一部分。雷森说,这件作品受到意大利画家朱塞佩·阿尔钦博托的影响,画家曾于1526年至1593年在米兰生活,以用水果、树枝和鱼类等物体制作拼贴肖像画而闻名。对古老艺术的致敬,让这件互动艺术作品既生动又前卫。
雷森说,这个展览从历史、当代和教育三个层面,展出30位/组艺术家的作品,涵盖人工智能、生成艺术、机器人和虚拟现实等多个领域。
在这场计算机艺术展上,人们不仅能看到艺术探索的前沿,还能看到人工智能在不断超越艺术,探索更多新的可能性。
11月13日,深圳前海合作区招商街道的一宗居住用地K104-0049以招拍挂形式出让,起拍价12.32亿元。在现场竞价环节,K104-0049地块吸引了招商蛇口、天健地产、绿城中国、中铁置业4家房企参与竞拍。经过44轮竞价,K104-0049地块花落天健地产,成交地价14.35亿元,溢价率约16.48%。
人工智能的新型艺术
从最初的代码、算法、图形再到今天各类应用,人类在过去的几十年内见证了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崛起。人工智能被称为未来世界的最大“变量”,人类站在新科技革命的前夜,有关于AI的各种尝试与讨论,某种意义上,都是在为人类未来生存进行的一种情景演练。
在人工智能之上,人的创造力显得越发珍贵,艺术作品背后隐含的创意火种、人文主线和创造力内核,恰是展览想要传达的主题。
雷森是最早拥抱数字艺术的先锋,早在2014年,他就与不同的艺术家、科学家、数学家、技术专家一起组建起一个名为“创造机器”的团队,旨在探索“人类/机器创造力之间的边缘地带”。
十年里,他们从一个朴素的愿望,逐渐发展为一个跨越全球的艺术项目,与艾伦·图灵研究所、牛津大学合作,在伦敦举办首展,并将展览带到中国。
“从2014年以来,人工智能经历了巨大的文化转变,并迎来了爆炸式的发展。”雷森说,他希望在展览中呈现近60年以来人工智能的发展史,对人类计算机先驱进行全面梳理和概述,追溯计算机艺术的发展演变史,“展览不仅展出了全球该领域知名艺术家的作品,也展出了许多我们在历史书中读到过的、里程碑的先驱作品”。
展览中让人印象深刻的作品很多。英国数学家约翰·霍顿·康威发明于1970年的“生命游戏”具备图灵的完备性,有强大的计算潜力;算法艺术先驱赫伯特创作于1974年的《数字爱因斯坦系列》是最早的图像处理艺术;跨界艺术家梅莫·阿克腾创作于2017年的《学习看见》运用算法与观众互动,让人们反思自我、看见自己。
你可以在《赛博江湖》里戴上VR头盔体验游戏艺术,也可以担当模特,让数台RNP机器人从不同角度为你画素描,这件名为《人类学习》的作品旁,挂满了一整墙机器人为观众画的素描画像。
“我们希望青少年来到展览时,可以从中了解我们如何运用数学这样的科学创造艺术,从中汲取更多知识和灵感。”雷森说。
科技于艺术,是威胁还是助力?
在看过展览后,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汪民安为人工智能艺术而赞叹。他以哲学家黑格尔的“主奴辩证法”来阐释自己对人工智能的看法:如果人工智能是奴隶,人类可以支配人工智能,但一段时间后,主人会越来越懒惰笨拙,越来越依赖奴隶,身为奴隶的人工智能就会反转,变成人类的主人,控制人类。但如果人类只是把一些繁重的、让人焦虑的、重复的劳动交给人工智能,管理好它,那人类可能就生活得很好。
“最好的状态,就像黑格尔说的,到历史终结的时候,人只能干两种事情,一个是爱情,一个是艺术。我们就谈恋爱、创作艺术,这大概就是一个最理想的状态。”但他认为,从人类社会来看,并非会因科技进步而进步。比如社交媒体越来越便捷,所有人都可以表达,世界进入“后真相时代”,变得越来越混乱和不确定,而文学、电影与艺术创作,并没有因科技的进步而进步。
雷森也认为,科技进步带来的是人类面临的信息超负荷,人们每天使用的社交软件,会改变大脑的结构。他深知人工智能即将取代许多职业和工种,因而对这样的未来充满悲观,“将来机器可能会取代人的工作,可能会有越来越多人失业,这些人失业之后也许就是躺在家里刷短视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机器是站在人的对立面”。
从艺术家的视角,雷森通过人工智能获取新的视角、更大的便利去展开创作,“对我来说,这是一个妙趣横生的领域,同时也是一个正在不断发展和演变的分支”。
他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的优势来完成自己的探索,比如他用软件生成一些物质的变体,在多维空间中探索每一个角落,“假如每个维度的数值区间都是0~1000,可能人类需要花数百年时间才能完成探索的工作,可是现在我们有了先进的技术,就可以在很短时间内去探索这样巨大的多维空间”。
目前,雷森的团队正在做一个人工智能项目“自动美学选择”,“如果这个项目做得好,很可能机器比人类艺术家更具创意,甚至是取代艺术家”。
(图片由展览方提供)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吴丹
艺术市场新生态观察 相关阅读
在AI与生物科技的交叉路口,或许有着人类真正的未来
生物科技的突飞猛进会不会也为AI的发展提供独特的动力呢?
40 12-13 10:22
青年艺术家集结深圳,100+亚洲艺术季探索产业共创
首届“100+亚洲艺术季”将展出超过1000件跨越绘画、摄影、装置、影像、设计等形式的作品,带来多维度视觉冲击与文化启发。
48 12-02 13:56
追随700年前马可·波罗足迹,看看他眼中的中国和世界
纪念马可·波罗逝世700周年,11月上海有两场大型展览开幕。
103 11-26 16:15
关于艺术的价值、能量和感情|上海艺术周活动推荐
11月,上海进入了艺术的季节。
307 11-05 13:48
孔子衣镜与吕克·图伊曼斯,北京秋季这些展览值得看
北京新展览推荐爱配资线上下载
27 11-01 16:47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