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配资网站 [万川文学]春日山行圆遗梦 老区坑头换新颜_大麻_银江镇_自然村](/uploads/allimg/250428/28222PZ101623.jpg)
■谦吉 / 图文最大的配资网站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余曾在大埔西部的英雅、大麻、银江三个公社(区、乡镇)工作。任职期间,所辖大队(行政乡、村)都先后分别到过,但因某种原因,个别特别边远的生产队或自然村至离开前都未涉足,成了余多年来内心放不下的遗梦:早听深村山径斜,雾云绕处有人家。昔时多次欲观赏,无奈事忙成梦花。诗中深村,是指大埔县银江镇坑头村的上(下)深克自然村。它们北靠粤东群山之祖阴那山,东邻大麻,西接梅县,南连主村—坑头、昆仑,是典型的深山小村。
▲粤东群山之祖阴那山
▲阴那山麓上深克自然村李烘文村民新居
展开剩余88%
大埔西部有个俗话,叫约不到阴那。今年季春一个风和日丽的上午,余与徐梓豪老同事、饶思敏老同学即邀即行,乘坐蓝老师傳座驾前往阴那深山圆梦。
当日,春和景明,阳光灿烂。我们从湖寮出发,经三河,下大麻,直奔麻英公路,先往英雅中村塔背、高乾、庵子缺,为麻英公路开通前的一千多年来英雅人民祖祖辈辈,“出门须步行,运输靠肩挑”在燕子排岗拍个照,然后来到了原英雅、大麻公社交界处—高桥坑。站在高桥坑,望着山高林茂、云雾缭绕的阴那山,往事历历,思绪万千: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期英雅工作下乡来到这里,想访访阴那山麓银江、大麻几个邻村,因手上事无做完,未能如愿;八十年代初到了大麻,一年多后上大学圆梦,来不及前行;大学进修后安排到银江,重点恢复银江杉,学习阅历了几年,也到过坑头,入了水碓坑,继续前行时又被镇上一个急电中断。而今退隐家乡,常亲山水,终于可以如愿以偿了,也可以说是弥补当年的遗憾,成圆多年的遗梦,宛如孩童一般欢天喜地。
▲山高林密葱郁郁,重重山背都有人。
▲车到山前必有路,狭小弯弯绕山行。
听说路道不太好走,我们还是兴趣盎然地前进。一过大麻上汶自然村,道路狭小弯多,时而左转,时而右拐,转来转去转昏人还是小事,想想乡亲们过去长期居住生活、劳动在通讯、交通闭塞的深山饱偿千难万险,现在一点困苦算得上什么。但问题的问题是三叉路口没有路牌—迷路了,手机、导航都没有信号,大多数村民都在城镇居住—务工经商或陪儿孙读书,少数摩托车回归壮汉进山干活了。有人家但大门均铁将军把守,没有人好问路,只得凭着感觉走,走错了就掉头,其情其景就是“满山小鸟鸣不住,小车已过数重山;山重水复疑无屋,柳暗花明又一村”。
▲坑头村山多林密峰欲滴
▲大树底下好乘凉
终于有路牌了:右往上深缺,左至下深缺。虽然接近十二点了,毕竟念叨了几十年,我们还是忍饥耐渴进去观赏了一下,分别受到阿锦叔和芹在湖村姑的热情欢迎和指引。手机、导航也有讯号了,一问大麻镇中村党支部书记谢森松乡贤,方知刚才经过的是大麻镇小留村上汶 、下汶、鸡公髻下、乱树窝、伯公石下自然村,除了前面三个其它听都没有听过,转来转去转了近个小时。这一段是原三镇(英雅、大麻、银江)插花地,峰高路陡,山林茂密,都是革命战争时期共产党及其武装力量的根据地,人民江山来之不易!
▲坑头大面山自然村掠影
▲银江镇坑头主村风光剪影
时针定在12点多,远在银江龙市的大埔中学高中同学老余煲好红菇脚腕肉催问了几次,只好按照银江镇坑头村李烘文乡贤的指引,快速通过拥有29个村民小组、469户、1900多人的坑头村之庵长江、上深克、下深克、椽子树下、芹在湖、大面山、礤上(上礤、下礤)、水碓坑等自然村,匆匆经过坑头、昆仑主村。可喜的是这些只有几户人家的老区自然村,虽然路小弯多,但村村不但通了汽车公路,还都铺上了水泥路面,甚至打通了坑头至昆仑、雁阳、大麻三个出口,越走越宽畅,彻底改变了千百年来徒步肩挑的落后状况,这是山区建设的一个伟大成就!而且沿途高楼别墅随处可见;秀山连绵不绝,群峰苍翠欲滴,真是路通财通、山乡可爱,故土难离、百般交集啊!
▲坑头村党支部谢志伟书记检查林下培植灵芝
▲坑头马栋下林芝菌种掠影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坑头村党支部书记谢志伟乡贤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牵头成立大埔县绿仙农林发展有限公司及专业合作社,带领全村农户按照“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协会”的模式,不但发展壮大了上、下深克的传统产品仙人草和坑头三华李,带动本镇昆仑、坑口、明新、银村、车上等6个村200多户农民,共种仙人草1000多亩,户种三四亩就可创收三四万元,为村民们带来可观的收入。还引进种植新技术、新品种—林下灵芝,全村年产值700多万元,有效助力了村民致富为重点的乡村振兴。
▲银江坑头村:林下种植添新品 鲜嫩灵芝忙采收。
▲大埔县绿仙农林发展有限公司生产的灵芝产品
时至中午一点,在龙市我们受到老同学盛情款待。饭后品茗时,人们听到埔西十多年的农村老公仆迷路都捧腹大笑,其实也不足为奇,每个人都有不足之处,老公仆当年努力不够才留下那么多念想,关键是要有自知之明,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而且大埔山高且广,一重山背一重人,重重山背都有人。何况到处都有爬不完的山,走不完的路,犹如连绵的山川总有新的高峰,人生的道路也总有新的征程,自然规律亘古不变:巍巍青山千年翠,滔滔江水万古流!正是:
“
春风助驾绕山行,叠翠峰峦似画屏。
新建楼房如别墅,安居福寿又康宁。
—刘振桓2025.4.11
▲坑头村党支部书记谢志伟(右二)等人在指导农户种植仙人草。
后记:本文釆访、撰写过程中,得到了大埔县政协原秘书长徐梓豪主任,深圳市余其派乡贤,原大埔县二轻公司饶斯敏经理,原县水电移民办退休干部蓝海彬先生,大麻镇政府袁伟波先生,原英雅镇退休干部罗湘粦乡贤,原中村党支部罗涌胜老书记,大麻镇中村党支部谢森松书记,银江镇家炳八中罗炎德校长,银江镇坑头村党支部谢志伟书记,坑头村李烘文乡贤等的大力支持,谨此深表谢意!
▲作者(前排左3,时任银江乡党委书记)参加坑头村旅居印尼侨贤罗维根先生捐建的桥梁竣工剪彩。1990.1.20。
▲银江坑头主村公路
▲坑头村通往昆仑、银江公路最大的配资网站。
发布于:广东省